智能无线感知科研团队
一、团队简介
智能无线感知科研团队是专门从事通信、信号、微电子技术的研究团队。由副教授、青年博士共7人组成,团队负责人为马天鸣,其中绝大部分成员曾经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全国著名高校学习/工作过。团队主要致力于新一代无线移动通信技术、人工智能、多源信息融合&信息处理、传感器等领域的研究,近年来先后承担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上海市教委青培计划等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的资助。目前在读研究生10余名,热忱欢迎校内外具有无线通信、信号处理、集成电路设计、MEMS等相关专业背景或对以上方向具有浓厚的兴趣的师生加入本研究团队。
二、团队负责人
马天鸣,男,工学博士,高级工程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B4G/5G无线通信技术、802.11p车联网通信技术、低轨卫星通信技术。
2012年7月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2014年7月清华大学博士后出站,2018年6月加盟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主持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No.61601296)、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资助(一等资助,No.2013M540094)、1项2018年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校级人才行动计划“腾飞计划”。迄今为止共发表学术论文22篇(第一作者15篇),其中SCI检索论文7篇(第一作者5篇),EI检索论文11篇(第一作者7篇);已有5项发明专利获得授权(第一发明人4项),同时自2016.12月起还有8项发明专利目前正处于受理阶段(第一发明人5项)。目前是IEEE会员(No.94402542),IEEE通信协会、信号处理协会会员,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No.E190022719S),中国通信学会高级会员(No.E20100324S),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一处函评专家,上海市科委评审专家,以及《IEEE Transactions 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IEEE Systems Journal》、《IEEE Access》、《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IET Communications》、《电子与信息学报》等多个期刊的审稿人。
三、团队主要成员
1.金婕,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智能交通系统的通信算法设计与研究、数字集成电路设计、射频集成电路设计。
2010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专业,获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后于南通大学、中科院上海高等研究院工作,2014年1月起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市局级项目1项,参与省部级以上项目8项,第一作者发表期刊及国际会议论文10余篇,申请国内发明专利10余项,6项获得授权。
2.江潇潇,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副系主任。研究方向:多源信息融合、目标定位与跟踪、统计信号处理、无线传感器网络。
2009年7月本科毕业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2014年7月获得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通信与信息系统博士学位,2014年9月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从事教学科研工作至今。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No.61701295),目前主要围绕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目标定位与跟踪领域,重点针对多源信息的智能协同处理与优化算法进行研究,所取得的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及申请专利,其中SCI/EI检索8篇,同时担任多个期刊审稿人。
3.王春媛,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空天多源遥感信息处理。
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博士学位。2008年至今连续参与“十一五”、“十二五”两个五年计划内的多项国家863高技术课题,项目总经费近千万,作为技术负责人,负责课题的调研论证、系统设计、模块分工、技术攻关、主持内部研讨和专家咨询会、课题总结等工作,科研项目工作经验丰富。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No.61801286),在相关领域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以第一作者发表SCI/EI论文10多篇。
4.王桂莲,博士,讲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传感器、电子封装。
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信息系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参与了国家86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科研项目的研究工作,在相关领域国内外学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SCI论文近20篇,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4项。
四、主要论文及专利成果
(1)第一作者/通讯作者SCI检索论文
1.Guilian Wang*,Qian Nan, and Guifu Ding.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in microchannel heat sink with bidirectional rib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 2019, Vol.136:597-609.
2.Jie Jin*, Meihao Chen, Xiaoxiao Jiang, Baoli Ai, and Enkai Wu. Iterative channel estimation and pilot design rules for high-mobility comb-pilot OFDM system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s systems, 2019, 32(8):1-13.
3.Tianming Ma*. ICI Suppressing Scheme in OFDM Systems over Multipath Fading Channels [J]. Electronics Letters, 2018, 54(20):1191-1193.
4.Tian-Ming Ma*. A Novel PRCC Scheme for OFDM Systems over Frequency-Selective Fading Channels [J]. IEEE Signal Processing Letters, 2017, 24(5):634-637.
5.Tianming Ma*. A New ICI Self-Cancellation Mapping Scheme over Fast Time-Varying Fading Channels [J]. Electronics Letters, 2017, 53(21):1433-1435.
6.Guilian Wang, Guifu Ding*, and Xiaodan Miao. On-resistance reduction of vertical double diffusion metal oxide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external stress [J]. Micro Nano Letter, 2017, 12(5):275-277.
7.Chunyuan Wang*, Xiang Liu, Xiaoli Zhao, and Yongqi Wang. An Effective Correction Method for Seriously Oblique Remote Sensing Images Based on Multi-View Simulation and a Piecewise Model [J]. Sensors, 2016, 16(10) doi:10.3390/s16101725.
8.Tian-Ming Ma*. Improved scheme for the problem of anti-fading of DSRC systems in IEEE 802.11p environments [J]. IET Communications, 2016,10(6):632-640.
9.Guilian Wang, Di Niu, Fuqiang Xie, Yan Wang, Xiaolin Zhao, and Guifu Ding*.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a microchannel heat sink (MCHS) with micro-scale ribs and grooves for chip cooling [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15, Vol.85:61-70.
10.Guilian Wang, Dawei Yang, Yan Wang, Di Niu, Xiaolin Zhao, and Guifu Ding*. Heat Transfer and Fri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Microfluidic Heat Sink with Variously-Shaped Ribs for Chip Cooling [J]. Sensors, 2015, Vol.15:9548-9562.
11.Guilian Wang*, C, Rui Liu, Jiangbo Luo, Di Niu, Junhong Zhao, Xiaolin Zhao and Yan Wang. Design, simulation and fabrication of a flexible bond pad (FBP) with hollow annular protuberance to improve the thermal fatigue lifetime for Through Silicon Vias [J]. Journal of Micromechanics and Microengineering, 2014, 24(12), DOI:10.1088/0960-1317/24/12/125017.
12.Xiaoxiao Jiang, Wei He*, Xuguang Yang, and Yingguan Wang. An Energy-Efficient Node Selection Algorithm in Bearings-Only Target Tracking Sensor Network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s, 2014,DOI: 10.1155/2014/483279.
13.Wang Chun-yuan*, and Zhang Ye. Affine Invariant Feature Extraction Algorithm Based on Multiscale Autoconvolution Combining with Texture Structure Analysis [J]. OPTIK, 2014, 125(13):3184-3189
14.Tian-Ming Ma*, Yu-Song Shi, and Ying-Guan Wang. A Low Complexity MMSE for OFDM Systems over Frequency-selective Fading Channels [J]. IEEE Communications Letters, 2012, 16(3):304-306.
15.JIN Jie*, and YU Dunshan. VLSI Design of FC-1 and FC-2 in Fiber Channel [J]. Chin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 2010, 19(1):57-60.
(2)第一发明人授权专利
1.马天鸣,李世举,卢斌,马闯. 高频谱利用率的ICI自消除通信方法及系统. 发明,ZL201611095208.1,2019.10.01授权。
2.马天鸣,李世举,姜泉江,李光. 低轨卫星通信系统中的定时同步方法. 发明,ZL201611115883.6,2019.06.04授权。
3.金婕,邓琛,孔勇. 梳状导频OFDM系统信道估计方法. 发明,ZL20161001 8006.0,2018.10.30授权。
4.金婕,王永琦,方易圆,江潇潇. 梳状导频OFDM系统接收机. 发明,ZL201610017989.6,2018.10.16授权。
5.金婕,彭飞,夏峻,刘炎华,孙士民. 提高高速移动OFDM系统同步准确性的方法. 发明,ZL201310067253.6,2015.10.28授权。
6.马天鸣,周磊磊,施玉松,高丹,王营冠,张唯易. 一种低复杂度高效的信道估计算法. 发明,ZL201110422620.0,2015.09.09授权。
7.王桂莲,王艳,汪红. 用于TSV铜互连的应力隔离焊垫结构及其制备方法. 发明,ZL201310025294.9,2015.07.08授权。
8.金婕,宋昆仑,景为平,夏峻,彭飞.高速移动OFDM系统的同步方法. 发明,ZL201210509727.3,2015.04.15授权。
9.马天鸣,施玉松,李凤荣,徐立洲,高丹,王营冠,张唯易. 应用于SC-FDE基带系统HARQ通信方式的设计方法. 发明,ZL201210019780.5,2013.12.04授权。
10.金婕,于敦山,崔小欣,王阳元. 一种协议处理器设计的优化方法. 发明,ZL201010161032.1,2013.02.06授权。
11.金婕,于敦山,崔小欣,王阳元. 一种通信协议处理器中超时定时器的硬件设计结构. 发明,ZL201010174664.1,2012.02.22授权。
四、主要项目成果
团队注重与各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广泛服务社会与产业需求,多项成果已得到成功应用,主要成果如下:
1. 中高速传感网图像传输系统
就现有的中高速传感网图像传输系统,设计了一种在HARQ通信方式下的传输方案,将原来的单向通信的传输方式转变成了HARQ的传输方式。该方案已经顺利通过了内场测试,并已用于实际工作中,获得了用户的高度评价,同时该设计方案申请了专利保护并获得了授权(授权公告号:CN102437906B)。


图1 系统样机 图2 内场测试
2. 车牌识别系统
FPGA有限的片上资源限制了参数量和层数较多的神经网络的实现,采用FPGA动态部分重构技术和高层次综合工具,完成了卷积神经网络的两种软硬件方案设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车牌识别的流程,最终,基于PYNQ-Z1开发板完成了车牌识别系统的设计。实现资源的分时复用,有效提高了车牌识别的效率。

3. 微通道散热器和微小干电极
利用MEMS制备工艺研制高散热密度的微通道散热器以及微小干电极。图1为研制的Cu基微通道散热器,可为100W的高功率微小芯片散热,芯片温度控制在75℃以下。图2为研制的微小干电极,曾参加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展览,受到上海电视台采访。

图1Cu基微通道散热器


(a) (b)
图2(a)溅射金的微针干电极以及与传统湿电极大小比较, (b)不同阵列微针干电极安装在棒球帽上
五、团队活动
1. 指导研究生在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中首获奖项
2019年8月2日至4日,“华为杯”第二届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在杭州滨江白湖举行。本届大赛共有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全国93所高校的468支博士、硕士研究生队伍、1346位研究生参赛,经过激烈角逐,有41所高校151支队伍438位研究生胜出进入决赛。由金婕老师指导的“SUES”队经过笔试、机考等各个环节比赛取得了全国三等奖,实现了学校在该项赛事上零的突破。



2. 应邀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
(1)2019年10月15日,受CSMNT组委会的邀请,王桂莲老师前往武汉参加中国微米纳米技术学会第二十一届学术年会暨第十届国际会议,并做相关报告与交流。报告上,王老师围绕微通道散热器,展开了三个方面课题的深入讨论,分别为MEMS制造、性能分析、问题所在。详细介绍了研究工作的意义,难点,最新的研究进展。

(2)受“IEEE国际地球科学与遥感大会(IGARSS)”的组委会邀请,王春媛老师在第31届温哥华会议上作了题为“A Self-Adjustive Geometric Correction Method for Seriously Oblique Aero Image”的Oral主题报告。

3. 应邀在《中国电子学会会员通讯》发表文章
受中国电子学会的邀请,马天鸣老师和他的两名研究生在《中国电子学会会员通讯》上发表了《5G通信中的滤波器组多载波技术》一文,阐述了科研团队的研究方向和最新研究成果,该文章刊登于《中国电子学会会员通讯》2019年第4期第6页~第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