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互联计算研究所

一、研究所简介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智能互联计算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lligent Internet Computing)是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下属研究所之一,由教授副教授、青年博士及研究生近50人组成,团队负责人为杨淑群教授。研究所目前涉及了云、边、端的全栈智能计算系统研究方向,致力于智能计算的理论研究与应用创新,聚焦于面向未来网络与计算机系统的智能计算技术。

 研究所遵循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产学研协同创新与育人模式,形成了以机器学习理论与人工智能技术应用、数据科学与工程、云计算物联网与智慧城市、网络安全与隐私保护为主要方向的科研体系,具体包含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计算机视觉等人工智能研究领域、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统计分析与商业智能、面向智慧城市的物联网基础架构、理论和应用,如智慧交通、智慧家居、智慧医疗等多智能移动设备隐式认证智慧城市环境下安全可靠的多类型服务传输等。

 近年来,智能互联计算研究所承担和参与了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国家973重点专项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以及其他国家级、省部级和重大横向科研课题,在国际顶级期刊和会议上发表高水平学术论文数十篇,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在研究所老师指导下,本所学生在中国计算语言学大会评测任务、研电赛、“华为杯”研究生数学建模大赛、计算机应用能力大赛、中国创新挑战赛等比赛中屡获佳绩。并且研究所学生每年发表SCI论文数篇,包括顶刊、顶会、高影响因子期刊。

二、团队负责人

 杨淑群: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副院长,计算机系党支部书记数字中国ICT产业组副主席,2018年入选为江西省C类人才,江西省“双千计划”高层次创业团队专家成员。

 在国内外公开发表论文10余篇,其中“An Algorithm of Constructing Concept Lattices for CAT with Cognitive Diagnosis”影响因子4.529。主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持完成与中航工业合作的产学研重大项目1项,每年为企业节约人力成本1500-2000万。主持在研与中国商飞上海飞机制造有限公司产学研重要合作项目1,填补我国大型民机表面智能检测的空白。负责与上海交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和某大型民企合作“大件物流平板车仿真系统”和“折边机仿真与控制系统”,行业领先、市场价值巨大。

、团队主要成员

1. 胡建鹏: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计算机学会CCF会员,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目前主要从事人工智能、云计算与物联网、软件工程、数据工程等方面的研究,智能互联计算研究所联合创始人之一

 曾参与多项国家973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科技部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专项的科研工作,并主持了多项纵向横向科研课题,在相关领域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40余篇,获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0余项。近几年主要研究方向为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人工智能技术、数据分析与数据挖掘、商业智能、物联网与云计算技术的结合应用软件工程,代码挖掘,可靠分布式系统的集成研发

  1.  苏前敏: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毕业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2009曾在中医药大学药物临床研究中心进行博士后研究,进行国际临床注册数据的数据挖掘和软件开发。2012年在深圳市海川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博士后研究,研究方向为矿山压力监测及数字化智能预警系统。

 研究方向:智能信息处理,大数据分析,软件工程。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项(11107751671510705043104050331060503610775168),973重大项目1项(2007CB815004),发表SCI论文5篇(第一作者),其他非第一作者SCI文章20余篇。

  1.  廖薇: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青年****,2011年进入日本名古屋工业大学电气电子工学科从事科研工作,任职博士后研究员,期间发表SCI论文及国际会议论文10余篇。

20166月至今,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电子电气工程学院从事科研与教学工作,作为主要参与人,目前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曾参与日本国家计划项目2项,日本学术振兴会(JSPS)基金项目2项。2015年获得第六届亚太电磁兼容国际学术会议“Best Symposium Paper Award”。担任第九届亚太电磁兼容国际学术会议(APEMC2018)组委会成员。

4.张晓梅: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市计算机学会信息安全委员会会员,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系,澳联邦科工组织CSIRO访问学者,研究方向为无线网络安全、移动应用安全和身份认证与管理等。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委中日韩A3前瞻计划基金项目等多项。在IEEE Communication Letters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Peer-to-Peer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Computer CommunicationsIEEE ICCIEEE ICDCSIEEE SCC等国内外高档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20余篇,获得软件著作权8项。曾担任Peer-to-Peer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Intelligent Transportation Systems等国际顶级期刊的审稿人。

5.刘惠彬:中南大学工学硕士,台北科技大学博士,讲师,从事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研究方向:数字图像处理偏视频方向,机器学习偏深度学习方向。 CCF会员,ACM会员。

2007年获得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五四优秀青年”称号,2016年获得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上海市三等奖、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一等奖,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学能手”称号。

6.王海:博士,讲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与脑科学,结合人工智能、机器学习、信号处理与分析等方法,基于神经生理信号进行大脑特征挖掘方法研究,致力于运用信息学科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认知神经科学相结合,揭示人类高级认知功能的脑神经机制。研究方向包括情感智能、智慧医疗、脑机接口等。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

7.吕文静:博士,讲师,毕业于同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从事无线通信及信号处理相关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无线通信,信号处理及应用,网络计算及算法优化等。近年来在国际期刊和会议上发表了多篇论文;同时担任多个国际期刊的审稿人。目前开设有计算机网络与安全等相关课程。

四、主要论文及专利成果

[1]YangShuqun,DingShuliang,CaiShenzheng,DingQiulin,AnAlgorithmofConstructingConceptLatticesforCATwithCognitiveDiagnosis,TheJournalofKnowledge-BasedSystems,2008,21(8):852-855.

[2]YangShuqun,DingShuliang,DingQiulin,TheTheoryaboutCD-CATbasedonFCAandItsapplication,InternationalJournalofDistanceEducationTechnologies.2009,4:61-78.

[3]YangShuqun,DingShuliang,DingQiulin,TheIncrementalAugmentAlgorithmofQrmatrix,TransactionsofNanjingUniversityofAeronauticsandAstronautics,2010,27(2):183-189.

[4]Sun X, Wu C, Yang S. SFCA: A Scalable Formal Concepts Driven Architecture for Multi-Field Knowledge Graph Completion. Applied Sciences. 2023; 13(11):6851. https://doi.org/10.3390/app13116851

[5]Lan N, Yang S, Yin L, Gao Y. Research on Knowledge Graphs with Concept Lattice Constraints. Symmetry. 2021; 13(12):2363. https://doi.org/10.3390/sym13122363

[6] Hu, Jianpeng, Huang, Linpeng, Fan,Ying, Tong,Lanxuan, Hu, Wenqiang. Bandwidth Planning of Web Services in Changing Contexts Based on Network Simulation. 2019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Services, ICWS2019(CCF B), Milan, Italy, July 8-13, 2019, 2019: 242--246

[7]Hu, Jianpeng, Huang, Linpeng, Sun, Tianqi, Xu, Yuchang, Gong, Xiaolong. Log2Sim: Automating What-If Modeling and Prediction for Bandwidth Management of Cloud Hosted Web Services.  Proceedings - 2018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Web Services, ICWS 2018 (CCF B), 2018: 99 – 106

[8] Intelligent lecture recording system based on coordination of face-detection and pedestrian dead reckoning.  PeerJ Computer Science (SCI), 2022, 8: e971

[9]Xiaoxiong Wang, Jianpeng Hu. An Open Relation Extraction Method for Domain Text Based on Hybrid Supervised Learning.  Applied Sciences (SCI), 2023, 13(5): 2962

[10]Huang J H, Su Q M, Yang J, et al. Sample sizes in dosage investigational clinical trials: a systematic evaluation.Drug Design Development & Therapy, 2015, 9(SCI3.0共同第一作者).

[11]Su Q M , Ma Y G , Tian W D , et al. Density and Symmetric Potential Dependences of Isoscaling Behaviour in the Lattice Gas Model. Chinese Physics Letters (SCI), 2008, 25(6):2000-2003.

[12]Shuai X, Su QM, Xiong YJ, Xia CM. PDCSN: A partition density clustering with self-adaptive neighborhoods[J]. 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SCI 一区), 2023, 227: 120195.

[13]SU Qian-Min, MA Yu-Gang, TIANWen-Dong, FANG De-Qing. Systematic isoscaling in the projectile-like reaction, IMPJU (SCI) 2006.11

[14]Xiaomei Zhang, Chen Lyu, Zhicai Shi, Dongmei Li, Neal Xiong, Chi-hung Chi. Reliable Multiservice Delivery in Fog-Enabled VANETs: Integrated Misbehavior Detection and Tolerance. IEEE Access(SCI二区), VOLUME 7, 2019

[15] Xiaomei Zhang, Xiaolei Dong, Jie Wu, Zhenfu Cao, Chen Lyu. Fault Activity Aware Service Delivery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for Smart Cities.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and Mobile Computing.2017.

[17]Xiaomei Zhang, Qiang Chen, Zhicai Shi, Jianru Liang. Fault-Aware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Heterogeneous Data Sources with Multipath Routing.  Scientific Programming.2017

[18]Xiaomei Zhang, Xiaolei Dong, Naixue Xiong, Jie Wu, Xiuqi Li. Fault-aware flow control and multi-path routing in VANETs.  Peer-to-Peer Networking and Applications, 2015(8)

[19]Tan, Tan-Hsu, Tien-Ying Kuo, and Huibin Liu*. 2019. "Intelligent Lecturer Tracking and Capturing System Based on Face Detection and Wireless Sensing Technology" Sensors 19, no. 19: 4193. https://doi.org/10.3390/s19194193

[20]Huibin Liu, Zuoxun Fan, Qiang Chen & Xiaomei Zhang. Enhancing face detection in video sequences by video segmentation preprocessing,Applied Intelligence(SCI二区) volume 53, pages2897–2907 (2023)

[21]Hailing Wang  et al., A new fMRI informed mixed-norm constrained algorithm for EEG source localization. IEEE Access. 2018, 6: 8258 - 8269. (SCI, IF: 4.098JCR 1

[22]Hailing Wang et al., Exploringdirectedfunctional connectivity based on electroencephalography source signals using a global cortex factor-based multivariate autoregressive model.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Methods. 2019, 318: 6-16. (SCI, IF2.785JCR 2

[23]Hailing Wang et al., Identifying directed functional connectivity network for emotion recognition from high-density EEG. IEEE Transactions on Affective Computing. 2020 (Accepted, SCI, IF: 7.512, JCR 1

[24]Zhou, L., Liao, W. & Hou, S. Analysis of Dynamic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Based on a Body Area Network. Wireless Pers Commun 122, 2905–2924 (2022). https://doi.org/10.1007/s11277-021-09035-5

[25]WEI LIAO, KOKI MURAMATSU, JIANQING WANG, "Path Loss Analysis and Transceiver Development for Human Body Communication-Based Signal Transmission for Wearable Robot Control," inIEEE Access, vol. 9, pp. 20127-20135, 2021, doi: 10.1109/ACCESS.2021.3055261.

[26]YE YUAN WEI LIAO*"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nstitution System Based on the Diagnosis of Tongue and Consultation," in IEEE Access, vol. 9, pp. 4266-4278, 2021, doi: 10.1109/ACCESS.2020.3047452.

五、主要项目成果

 研究所开展智能互联计算领域的理论研究,同时注重与各行业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主要成果如下:

1.基于无人机的大部件表面智能检测系统

 通过无人机高精度飞行控制系统和云台设计,融合多传感技术实现无人机的自主定位导航,采集超高清视频图像数据,通过高性能视频图像编码与5G通信技术传输到地面站,实现大型部件的高精度三维重建,以辅助大型部件远距离复杂曲面的表面缺陷检测,已获取或正申报多项相关专利和软件著作权。这是国内外唯一实现室、内外无人机自动巡航、数据采集、5G数据实时传输、实时检测并带有预警功能的系统,具有自主研发、5G通信、实时检测、制造成本低等特点。该产品在大型民机、大型海轮等表面日常维护检测上,有很广阔的市场价值。

2.大件物流平板车运输设计与转弯模拟系统

 大件物流运输的过程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行路难”。大件物流运输辅助系统可以为工程师们提供一个很好的选择方案来解决这个问题。该系统可以对平板车装载稳定性等计算结果进行验算,为工程师提供最佳的装载方案,在计算的过程中避免手工计算的误差,提高准确度的同时缩短了大量的时间,有效地提高工作效率;其次是对平板车直角转弯进行模拟,利用道路参数、设备及平板车的参数,绘制出二维平面内平板车与设备的转弯轨迹,从而节约勘察道路的时间,根据转弯曲线判断能否通过弯道,有效避免实操中发生事故;系统还提供平板车模拟转弯的3D动画展示,从主视、俯视两个角度,由远及近的展示平板车在装载设备后,遇到不同弯道该如何进行转弯。

3.智能移动设备隐式认证方法研究

 隐式认证是利用用户行为和习惯进行身份认证,因其便利性、用户友好性和安全性成为智能移动设备认证领域的研究新热点。已有的工作通常在单个设备上进行研究,在2017年推进到跨设备隐式认证。然而此工作是基于单一的连接模式,仅适合于单维度认证且受限于相同类型设备场景。为了解决此问题,本项目通过用户数字隐式身份和行为信誉指数,研究跨多种类型设备之间的多维度隐式身份认证。基于行为模式的潜在连接,构建行为模型及数字隐式身份;设计可传递的动态信任机制,将行为声誉度量值与数字隐式身份结合,建立多类型设备间可共用、可传递的多维度隐式认证框架;研究高效节能认证的优化问题,开发动态调整数据采集、特征提取、模式组合和声誉值更新的联合算法。项目研究成果可推广到其他类型设备,为物联网终端统一身份认证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在智能感知、大数据和多云计算等领域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前景,该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4.智能回收系统

 与小松鼠公司共同研发的小松鼠智能回收系统已在上海多个高校和小区投入使用。小松鼠智能回收箱内置容量感应器,当箱体满载后便会自向周边的运维人员发出预警提示。小松鼠专业的清运人员会在15 分钟内前往现场,将各品类回收桶进行清空,并集运至就近中转站。每一个箱体的清运都有相应的标识来追溯源头、品类及对应重量。

5.淘洗洗共享洗衣平台

 基于物联网的共享洗衣机平台通过改造传统洗衣机控制系统,将单片机、GPRS等硬件模块与云计算、移动计算技术相结合,实现了在手机端进行洗衣预约,在线支付、模式选择等功能;同时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或手机APP来查询洗衣机运行状态的实时信息,解决了传统投币式洗衣机需排队等待、现金支付、洗衣模式单一等诸多弊端。从初期的市场反响来看,此平台的设计既方便了学生自助洗衣,又降低了商家运营成本,市场前景广阔。“淘洗洗”开创的智能自助洗衣服务站已经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闽南理工学院、江苏师范大学等多所高校落地,在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部分宿舍楼的洗衣机也加装了“淘洗洗”自主研发的信息模块,推行智能洗衣管理。未来,服务站还将走出校园,进入人才公寓和社区,针对人才公寓和社区的差异化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洗护服务。

六、团队活动

1.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揭牌

20181016日下午,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党委书记李江与上海市经信委总工程师张英共同为“人工智能产业研究院”揭牌。

2.邀请国内外专家来校讲座和科研指导

(1)2018116日,清华大学计算机系郑纬民教授应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科研处的邀请,在行政楼912会议室为广大师生开展题为“一种高可靠自维护的大数据存储系统”的学术讲座。电子电气工程学院院长方志军、副院长史志才、教授杨淑群及相关专业教师与研究生参加。

(2)2019919日上午,应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科研处、智能互联计算研究所的邀请,西门子工业软件大中华区副总裁兼CTO方志刚博士来校交流,在电子电气学院7950作了题为“智能制造的现状与发展”的学术报告,报告由杨淑群老师主持,师生20余人聆听报告。

(3)20190712日应电子电气工程学院、科研处和我所邀请,在行政楼912会议室吕岳教授为广大师生开展题为“分拣系统中的图像识别技术”的学术报告。学院院长方志军、相关教师及研究生出席。

3.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分享研究成果

20195月,杨淑群教授受邀在5G+智能制造论坛上分享题为“5G制造质量检测与控制系统” 的报告。

20197月。苏前敏副教授受邀在上海对外贸易大学智慧城市与管理创新夏令营上做“大数据在智慧城市中的应用分析”报告。

4.国外访学与交流

张晓梅博士于2019年受澳联邦科工组织CSIRO邀请,以国家公派访问学者身份前往澳大利亚进行访问研究,澳联邦科工组织是澳大利亚最大的国家级科研机构,是世界上最大型、最多样化的研究机构,下有20个研究所,科研人员约 6500人。该组织全澳共有55处实验室、实施及办公场所,此外还有9处国家实验室,拥有世界一流的科研设备和基础设施。她此次访学的合作研究课题为自适应、数据驱动的知识建模和行为分析,为期一年。


更多介绍请访问研究所网站:http://www.scholat.com/team/ii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