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前行四十载,不忘初心母校情-访谈校友潘晓明

发布者:周科亮发布时间:2018-08-24浏览次数:529


潘晓明先生,电子电气工程学院78级电子计算机专业218138班的校友。

忆往昔岁月峥嵘,谈母校历历在目

潘晓明先生回忆起学生时代的点点滴滴,桩桩件件仿佛发生在昨日。他回忆到,自己是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后的第一批大学生,那个时期的大学生比谁都晓得学习机会的来之不易,所有人都只争朝夕,一心扑上学习上。当时计算机专业有5个班共200位学生,潘先生就读于一班,虽说大家都是一个系的同学,但是每当期末考试,班级之间也会“暗中”较劲,每次成绩出来,一班永远是第一名,为此其他班级竟还有人提出要重新考试,但考出的结果还是我们成绩更高,其实他们自己心里知道,是自己付出了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每次考试前班级同学都会聚在一起,结合同学们的课上笔记、知识重点、课外扩展知识点等内容,整理出1-2套模拟试卷,这样大部分知识点都能掌握的更加牢固。谈起同学情时,潘先生笑着说到,当时班里有40位同学,只有7位女同学,大家相互之间感情特别要好,但从没有出现过“校园恋情”,因为大家没有多余的心思考虑这些,唯一一对走进婚姻殿堂的,也是毕业后才谈的恋爱……直到现在,每每回忆起大学时同学之间真挚的感情都非常感慨。

学生-工人-工程师,身份在变,执着不变

潘晓明校友毕业后被分配到上海市机床厂工作,初入职场的他从学生变身为一名电工工人,虽然电工的工作很繁琐且相对技术含量不高,但潘先生付出了极大的工作热情。他认为电工的工作弥补了自己在学校动手实践能力上的不足,特别是给机床接线的工作看似简单,但要将不同功能、不同颜色、不同长度的接线做到条理清楚、环环相扣、脉络清晰也着实不是件容易的事。一年的机床厂的工作之后,他又应聘到同济大学的计算机系,成为了一名带教老师。大学期间的优异成绩,加上工作后的实践经验,让他在教师的岗位上游刃有余,一做就是8年的时间。一直到1992年,30出头的潘晓明决定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走出校门在实体行业试一试,于是他应聘到澳门最大的服装生产企业之一“澳门侨光集团有限公司”,他的主要工作就是用程序控制毛衣制造,以及财务系统的开发。对财务和服装完全没有基础的潘晓明一切从零开始,一方面,他自学服装设计的基础知识,研究毛衣制作的整个过程,并将过程程序化;另一方面,他每天利用空余时间到财务部门开展需求分析,秉着精益求精的态度进行财务系统设计。经过他的努力,公司产品的制作成本以及人力成本都得到不同程度的降低,公司也给予他很高的评价。